【创城】建园增绿为城市“增色”+亿合社区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他山之石(四川省眉山市)|环球微资讯

廊坊日报全媒体   2023-05-08 17:24:10

建园增绿为城市“增色”

游园、道路绿化是展示城市颜值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今年,我市继续以增绿建园为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品质“口袋公园”和绿化项目,开展主城区重点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工程,切实提升城市颜值。从中可以看到,我市大力提升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品位的决心与力度,努力打造城市绿色名片、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坚持与探索。

做好“建设”文章,要下足“绣花功夫”。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增绿十分不易。建园增绿过程中,要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既要灵活采取规划建绿、拆违拆迁建绿、破硬还绿等举措,增加城市绿量,又要树牢精品意识,在规划设计、景观布局、树种选择上精心打磨,努力打造内涵丰富、品质一流的精品景观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增绿也要常绿,共享更需共护。“口袋公园”和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管理维护的新起点。相关部门要承担起建管之责,加强对“口袋公园”和道路绿化的日常养护、管理,让绿地常绿、景观常美。广大市民在共享城市绿意的同时,也应牢固树立爱绿护绿意识,自觉维护文明游园环境,共护一花一草一木,留住身边的“绿色获得感”和家门口的“生态幸福感”。

(记者 刘玉静)

亿合社区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

近日,安次区银河南路街道亿合社区开展以“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主题的文明旅游宣传倡议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通过发放《文明旅游倡议书》宣传页以及现场讲解的方式,向游客宣传文明旅游相关知识,呼吁游客爱护花草树木,不在树木、建筑物上涂写、刻画,不挖野菜,不践踏草坪、攀折树木、乱扔垃圾,注意维护景点环境。

提醒居民出行时注意自身安全,备好救急药品,提前检查车辆状况等。居民纷纷表示,假期要文明出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展现文明风采。

此次活动共发放《文明旅游倡议书》100余份,增强了居民文明旅游意识,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文明城市创建氛围。

(记者 张欢 通讯员 张紫薇)

四川省眉山市:

下足三重“绣花功夫” 推进背街小巷精细管理

四川省眉山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腹地,地处岷江中游,主城区共有背街小巷550余条。过去“路不平、灯不亮、污水冒、垃圾多”等现象比较突出,商户、游摊小贩占道经营及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尤甚,群众要求治理背街小巷、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自2018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眉山市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下足三重“绣花功夫”推进背街小巷精细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下足建设投入之功,实现建设维护精准化。成立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主城区划为5个片区,设立5个专项工作组,对每条街道、人行道路面状况进行登记造册,每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每月更新1次信息,每月向领导小组报告1次动态情况,切实做到所有背街小巷状况精准掌握。领导小组根据掌握的背街小巷现状信息,按照轻重缓急和群众意愿,有计划、分阶段推进维修改造。车辆停放无序和违规占道经营是背街小巷治理两大“顽疾”。眉山市按照“单边划线”“应划净划”原则,新划机动车位1.2万个、非机动车位0.9万个,彻底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顽疾”。通过统一发布公告、上门宣传劝导、商户自行规范、联合集中执法等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有效清除违规占道经营“顽疾”。

下足力量配备之功,实现常态管理精细化。推行环卫处、所、管理员三级督察制度和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制度,实施“定人、定车、定点”巡回作业,采取“人工普扫+高压冲刷”方式,开展城乡接合部、河道周边、城中村垃圾专项整治,消除卫生死角,增设分类垃圾收集容器0.5万个,做到垃圾定点投放、及时收运、日产日清。重点针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以街道、路段、点位为单位划分23个网格化警务区,“面、线、点”三位一体落实责任人,采取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高频次开展规范经营行为、拆除违规搭建、清理破旧店招专项行动,有效保持背街小巷良好秩序。采取疏堵结合方式,统一规划8条街道、4个夜市摊区、3条夜宵特色美食街区,设置便民摊位1500余个,引导广大夜宵餐饮业主入驻经营,有效破解长期困扰市民的油烟污染、噪声扰民等突出问题。

下足体制机制之功,实现日常管理制度化。2018年10月起,落实100余位市区领导、300余个企事业单位,分类包保城区53个社区、1000余个网格,每周组织1次包保主题活动,每月召开1次包保协调会议,集中研究解决背街小巷出现的问题。目前,包保单位共派出干部9.6万人次,提供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解决疑难问题4000余个。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社区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吹哨”交办相关部门,通过“四函一报”(即宣传教育确认函、包保力量派工函、问题推进交办函、问题落实整改函、典型问题通报)的方式,形成多方联动、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妥善解决。通过发放宣传册、签订目标责任书、张贴公示牌等方式,引导商户自觉开展“门前五包”活动,通过组建由包保单位、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社区干部、“五老”人员、商户代表组成的社区巡查团,每周开展1次巡查,发现问题“一次口头警告、二次黄牌警告,必要予以曝光”,实现了由一群人创建到一城人创建的可喜转变。

(记者 马越 整理)

编辑:王丹 孟小义

审核:王泽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