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点丨志愿服务融进“网格”  提升基层治理活力——沙坪坝区“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作侧记(一)

沙坪坝微政务   2023-05-15 19:21:11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沙坪坝区创新开展“冠红岩之魂、铸红岩之名”实践活动,把志愿服务与党组织服务结合起来并形成有机整体,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效能从系统性成长走向系统性改变。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最生动的社会治理场景之一,全区30余万名“红岩志愿者”在全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为每一个基层单元的有效运转增添活力与温情。

让每一项志愿服务都是“被需要”


【资料图】

沙坪坝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核”。而把“红岩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沙坪坝除了常态化开展弘扬与传承的精神实践,更是在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做了一系列具象且生动的“表达”。

在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花弄里”小区,这里之所以被人熟知,主打的就是一个党员带头、群众自治、邻里和谐。

每周二和周四早上9点,78岁的退休医生熊育国准时出现在小区“健康小屋”门前,以一名“红岩志愿者”的身份,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有着多年内科、急症科、精神科工作经验的熊育国进社区免费给居民看病,大家的感受是“如获至宝”。

“人老了,身上总有些小病小痛,虽说社区里也能看病,但远没有就在家门口这么方便。”居民王德仙告诉记者,自从熊育国来小区开展义诊,但凡有个“头昏脑胀”,在身边就能找到诊疗的人。甚至是一些有慢性病的居民,熊育国也会跟踪病情,随时为其调整用药方案。“毕竟熊老师是有医院背景的,一方面专业,另一方面人也很随和。”

开展义诊,熊育国除了定期在小区坐诊,对于小区行动不变的老人,他还主动上门问诊。重庆是一座山城,爬坡上坎是常态,但只要群众有需求,他总会“使命必达”。在他看来,他不仅仅是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同时也是在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只要我的服务被群众需要,那么多做一点算一点。”熊育国说。

如今,社区群众看病不仅有用得上的身边人,一些基础药品在小区里就能买到。为了进一步做细自己的义诊服务,熊育国还给小区居民做了一本健康“台账”,哪些是重点关注人群、哪些是需要提供用药指导、哪些是问诊的“新人”,熊育国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他认为,自己的志愿服务算不算好,看三个方面:群众满意、社区信任、百姓健康。

事实上,熊育国开展义诊,只是社区发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社区百姓的一个缩影。在推动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过程中,社区依托先行打造的社会治理品牌“特钢贤人坊”,不断充实“贤人”服务内容。

“在党员模范带头下,我们还把居民群众发动起来,共同营造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张义清告诉记者,目前,在细化网格治理的基础上,还组建起党员先锋队、普法先锋队、巾帼先锋队、科技先锋队、医疗先锋队等红岩志愿者先锋队9支,为辖区居民提供康养义诊、家电维修、免费理发等50余项的暖心服务。

党建促关键 精耕细作社区服务“网”

“我们始终把网格治理和网格服务进行整合融合,在做实党建工作的基础上,让每一个网格成型成效。”张义清介绍说,通过推动“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作在社区走深走实,中心湾社区一方面突出网格的党员干部配比,强化网格员和社区的联动联合。另一方面结合网格实际情况,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提升精准治理能力水平。目前,中心湾社区划分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按照“1+3+N”的模式配备专(兼)职网格员、红岩志愿者等,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而网格化治理,给居民的感受不是一种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特别是在老旧小区,一些“微治理”或许就是他们心中的“大民生”。

去年,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居民一道对老旧小区环境来了一次大“美容”。其中“红岩志愿者”彭荣富在养花种草上经验丰富,于是被推介为“小组长”,带领居民种山茶花,而没曾想遇到了数日的高温天气。当居民都没有再期待花满枝头的时候,彭荣富坚持浇水施肥。今年春天,这些山茶花悄然盛开,在装点老旧小区幸福春天的同时,还得到了居民的点赞和社区的鼓励。“作为小区的一份子,哪怕做好一件事,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彭荣富说。

如今,“花弄里”小区的幸福感是这样的:居民有需求、身边有人帮、党员在楼栋、服务零距离。而小区的获得感是:社区大小事、事事都能提,共商共议想方法、人人都有话语权。2021年,中心湾社区还成为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

正是在这样的良好治理氛围中,中心湾社区开始探索把党建贯穿到网格化基层治理全过程。同时,把这样一个“全过程”的理念融进人民民主的各个环节。小到小区里的一些民生事务,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居民都能有渠道、有平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身边的一系列变化来自于群众、受益于群众。“虽然我们这里是一个老旧小区,但是在社区和志愿者的带动下,我们都有信心把自己的小区变得更好、更和谐。”居民李远秀说。

“社区治理,既要把群众身边的每一件事‘治’到位,更要创新思路,把面向群众的服务工作和方法‘理’清楚。”张义清说,推动“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作是一项长期课题,既要抓党建,也有要抓服务。一方面,党员在网格亮身份、显作用,用自己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解决群众身边事,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另一方面,用精准的服务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提升党建的整体效应,打造党员带头、治理有方、群众参与的生动格局。

总编:罗飞

责编:冯剑

编辑:雷诗

记者:张浩

推荐